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推行“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全省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支撑明显。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4097.7亿元,比2012年增加4432.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资产58769.1亿元,比2012年增加25201.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934.0亿元,首超5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9046.3亿元,年均增长2.1%。
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品种日益丰富。工业产品品种从少到多,品种日益增加;产量从低到高,产量大幅度提升。生铁、粗钢、钢材、铁矿石原矿、平板玻璃产量优势明显,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3%、21.8%、22.1%、40.9%和13.3%。在全国在统的590种产品产量中,河北有418种产品能够生产,占70.8%,比2012年增加75种。
市场主体发展迅速,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1年末,全省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27.8万家,是2012年的2.7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127家,比2012年增加3767家,平均每年增加418家。规模以上工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持续转变,平均每家规上工业企业资产为3.6亿元,营业收入为3.3亿元,利润总额为1522.2万元,分别是2012年平均水平的1.3倍、0.9倍和0.7倍。2013至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传统行业在全国地位突出。2021年,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207个行业中类中,河北已覆盖40个行业大类、193个行业中类,覆盖率分别达到97.6%和93.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在全国同行业稳居首位,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0个行业地位举足轻重,营业收入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10位。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工业迈向中高端势头强劲。
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超额完成“十三五”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至2020年底累计压减退出钢铁产能8212.4万吨、水泥产能1194.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999万重量箱、焦化产能3144.4万吨,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70%、157%、147%、106%,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减到2亿吨以内。推进钢铁、石化等重化工行业向沿海临港地区适度集聚,加快传统钢铁企业向现代化钢企转型,推动建材行业向资源富集地聚集,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动能加快集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创新引领新动能加快集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287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7.9%,比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8至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9个百分点。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3至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11.8%提高至21.5%。
绿色发展唱响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91家、绿色园区18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7%。认真落实节能减排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2013至202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2.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年均增速2.2%,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0.1个百分点。
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省围绕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产品向中高端跃升。2021年,全省SUV汽车产量63.6万辆,太阳能电池1147.9万千瓦,锂离子电池4221.0万只,大气污染防治设备4.3万套,分别比2012年增长126.5%、245.7%、580.2%和164.7%;冷轧薄板574.5万吨,镀层板1920.8万吨,单晶硅729.0万千克。新产品加速涌现,全省工业机器人4778套,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3万辆,城市轨道车辆605辆。产品品质迅速提升,生物医药、工具钢、模具钢、家电板、汽车板、玻璃基板、液晶显示材料等一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河北日报)